往期阅读
当前版: 08版 上一版  下一版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放大 缩小 默认   

康养文化里的非虚构空间

  □张亮 

  拜攀枝花大裂谷地理环境和阳光之赐,一座阳光康养城市正在悄然建立,夏无酷暑、冬无严寒,一年四季光热充沛、花果飘香,发展康养产业是攀枝花城市转型的突破口。只是在林林总总的硬件建设上,康养文化还是一片空白,直至普光泉先生出版《身意轻安》一书。

  《身意轻安》是关于攀枝花康养旅游文化的第一本书。书从大处着眼,从小处着手,重点讲述攀枝花米易县丙谷镇“众益康养”的四代传承及其基础工作。“众益”二字寓意“中医”。从大的方面来说,是想让广大群众受益。“康养”是要有慈悲心,健康生活,健康饮食起居。“众益康养”基础工作主要是我市治未病专家张家华教授在做,我曾有机缘两次跟随普光泉先生去过“众益康养”基地,《身意轻安》书中的部分内容得以亲历,因此书中的部分文字和照片看着很亲切。

  非虚构写作是普光泉先生多年来的写作状态,他的非虚构写作推动了外界对攀枝花的阿署达、迤沙拉、岩神山、乌拉国、普威,以及纳拉箐等地的了解,促进了这些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。这本《身意轻安》的写作除了延续他过去非虚构写作的诚实态度外,笔调方面有较大改变。单句更多,诗意的句子更多。比如他在去张家华教授的故居时,有这样一些句子:“土路下方,一片藤蔓植物在抬头,积极向上,争先恐后接受丝丝缕缕阳光,让自己绿起来。”“竹子老了,开花了,烧掉。实质上是烧不死的,来年它还会冒出新笋子来,如同凤凰涅磐。”……这些句子散落在书中,好像路边的小花,它不经意的存在,让留意到的人心生欢喜。

  自《人民文学》2010年第2期推出“非虚构”栏目后,非虚构写作受到学界广泛关注。至于什么是非虚构,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定义,还需要更多的创作者写出更丰富的作品,给文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。

  就《身意轻安》而言,我不是将它作为“众益康养”基地的文化宣传来看的,虽然这也很重要,由于书名强烈的喻示,我是将该书当成“心经”来追的。“身意轻安”出自《楞严经》卷四:“疑惑消除,心悟实相,身意轻安,得未曾有,心净踊跃。”大意是领悟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,身心都轻松快乐。以此为书名,它是想告诉读者,养生其实重在“养心”,“良好的心态,心胸开阔,逢事能够淡然处之,把名利置之度外。”书中的一些章节的标题取得也很费心思:“善行善德”“素心经年”“清风明月”“明心见性”,处处可见作者对“养心”的重视。

  说到非虚构,自然涉及大量的访谈和田野调查。文学的想象力退后到事实的后面。《身意轻安》中非虚构的空间宽敞,书中对张家华教授的成长轨迹、心路历程都有较多刻画,对其亲人、团队成员、学生的康养故事也进行了从容叙述。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多回旋余地,在康养文化的舞台自在演绎自己的故事。在这些讲述背后,作者投入了大量精力。事前的问题设计、访谈中的笔记记录和录音相结合、返回后的文字整理加工……普光泉先生带我们出去访谈时,谈到写作,说得最多的就是“文章是改出来的”。我参与过本书某章节访谈录音文字的整理工作,那章节文字初稿与终稿前后判若两人,那是作者反反复复修改而成。

  每一部成功的非虚构作品依靠的是特有的逻辑,这特有的逻辑来自日常的生活,它主要依靠作者从平庸的生活中发现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意蕴,着意开掘空间和内在的逻辑自洽。

  当然,不同的非虚构作品有不同的逻辑。例如,普光泉先生的非虚构作品《瞬间》有《瞬间》的逻辑,《身意轻安》有《身意轻安》的逻辑,他有将超现实的逻辑延续下去的能力。在他的作品中,一方面是日常生活的世界,另一方面是文化学者理想的世界,而人的命运(包括作者的境遇)同时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和悲天悯人的心境。如在《瞬间》,“我忽然顿悟,不是河水不善而成为洪水猛兽,问题恐怕是出在人本身。大自然中,产生这巨大的破坏力并非来自洪水猛兽。猛兽之所以成为猛兽,是因为受到外因的激怒。”作者批判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。在《身意轻安》的结尾,当“众益康养”的第四代传人也在通过厨房里的养生侃侃而谈时,作者其实是在将希望引到彼岸。

  用严格的推理目光来看,有一定长度的作品都是有破绽的,但是精湛老到的写作技巧能够掩盖作品的破绽。《身意轻安》非虚构的空间容下了康养文化,值得我们关注。

上一篇    下一篇
 
     标题导航
   第01版:要闻
   第02版:特别报道
   第03版:要闻
   第04版:特别报道
   第05版:民生社会
   第06版:财富
   第07版:文体
   第08版:金沙水拍
康养文化里的非虚构空间
点赞 攀枝花人(下)
福田悠悠
邦崴女儿茶
无根的叶子
我喜欢和你一起吃饭